「創作綠洲時,混色的黏土讓我感覺很像花朵,也覺得孩子的童年應該就要像花朵一樣綻放著,期許自己就像當初用報紙和黏土做的那些章魚,用觸手好好守護著黃爺爺之家的孩子們,外圍的樹枝雖然斷了,但透過陪伴,期待還是可以將它湊成一個圓滿的愛。」玉佩老師透過藝術經驗這樣分享著…
黏土軟軟的,可塑性很高,在推土的過程中,也有混色的練習,創造出可以帶給我們希望感和期待感的色彩。
第二梯藝術工作坊的老師們在第一次創作經驗中,分享各自據點上孩子的特質或狀況,像是學習動機比較弱、創作畫面沒有太大變化、作品感覺都比較零碎…等議題,淑君老師及各位參與的老師們不急著去解決以上所面臨的問題,而是去思考孩子為什麼會有些學習狀態?是否和早上忙碌的學習和家庭生活有關?前一天沒睡好、早上沒吃飽、一早起來被催促快快快、上課聽不懂、考試考不完、沒睡午覺….等原因,孩子到下午其實多少都有些疲憊了…。統整規劃後,淑君老師及各位參與的老師們打算從『體驗忙錄』的角度去同理孩子的感受,再以「紙」為主要創作媒材去思考及延伸系列課程的方向。
藝術創作是在進行一種思考的方式,教我們去注意內在的問題,在創作期待值和挑戰之間的這條道路時,大家可停留在這個時刻多面向思考,這條路雖然艱辛,但讓自己繼續往前的初衷是什麼?或是這條路的沿路風景會出現什麼?是阻礙?還是看見一些資源或是支持力量?大家可以藉此交流與分享。
藝術課程進行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如何引導及塑造創作氛圍與環境去激發孩子的參與動機,而「遊戲」就是一個很好的暖身活動!在工作坊中,老師們首先透過輕鬆的肢體遊戲培養彼此默契,接著搭配不同節奏和風格的音樂,用蠟筆畫出代表忙碌與放鬆的線條,線條隨著創作者的心境自由呈現;之後再透過故事情境的變化,慢慢加入主要的創作媒材-報紙,和媒材建立關係的活動同時,其實各種想像力與創造力也在這樣有趣的氛圍中自然產生!另外,不同媒材的選擇和運用,除了增添創作畫面豐富度之外,素材的特性還可以象徵每個人不同的內心感受,讓每個作品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故事。
這些碎報紙代表著每個人不同階段的付出,期待他是流動的,因為各種經驗的累積都成就了此刻的自己!所以老師們討論決定要撒報紙佈滿整間教室。
報紙不能被撕斷的遊戲規則,可訓練孩子手眼協調及專注力。但創作呈現很自由,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獨特的呈現方式。
情境由亮變暗的轉變,讓孩子有不同的感官刺激,增加學習興趣與探索動機,同時還可以發揮想像力!(影子像恐龍、像高樓…等)
最後小畢老師將碎報紙用黏土慢慢的包裹起來變成一顆心送自己,願自己莫忘初衷。
線條不僅僅只是勾勒畫面的元素,它還可以是傳達感受與情緒的符號。(忙碌與放鬆)
每個盒子都有屬於大家自己的故事和生活經驗,讓作品不僅僅只有美觀的功能,還能讓彼此更了解彼此,也讓自己更認識自己!
在黃爺爺之家,藝術活動是老師們帶領孩子進行多元課程的方式之一,而工作坊的期待目標,不是要把服務據點變成才藝班,而是讓孩子能在藝術陪伴的過程中,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包容,提供一個自我探索、自我表達的可貴機會!落實基金會的核心關懷:愛與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