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線上可以讓孩子及家長放心的「家外之家」

 

線上陪伴|成為家長溫暖的後援

 

  轉變關懷型態後,陪伴老師發現大人因為工作的關係,沒有辦法在家照顧孩子,若是沒有親友支援,孩子可能會自己與兄弟姊妹在家。對此,我們的陪伴老師會採用繪本伴讀的方式陪伴孩子。

  陪伴老師在線上開始唸故事書,再與孩子討論故事內容,和孩子一起度過下午的時光。少數沒有大人在家的孩子,因為有老師熟悉的聲音在線上,就算爸爸媽媽不在,也有安心感;因為孩子們知道,要做什麼事,可以找陪伴老師商量;家裡若有任何緊急情況,透過line通話的方式,就可以找到大人支援。

  這種線上的後援,讓家長能夠放心上班,是據點陪伴老師走進家庭的一種方式。

 

老師發現電訪只能簡單詢問孩子狀況,對話也逐日減少。
家長擔心孩子使用3C時間太長,缺乏自制力無法控管。

 

 

線上陪伴|線上陪伴考驗師生的互信

 

  線上陪伴,有時是一種只聽其聲、不見其影的陪伴。有別於實體課中每個孩子都在老師的眼前,老師無法即刻回應孩子的需求。回應的狀態變成大家需要重新建立的默契。

  樹林據點的貴媖老師深深了解某些孩子使用LINE通話時,想要馬上找到老師、得到回應的急切。因此停課後,最先與孩子建立的默契,就是「老師有時在線上,可能是在跟其他小朋友討論功課,如果沒有即刻回應,請耐心的等待老師一下。當老師結束手上工作,會馬上給你們回應」

  這個策略不只是用在孩子傳送訊息給老師,老師在找大孩子的時候,也會跟孩子們約定:「如果運用停課期間打手遊、跟同學聯繫感情,暫時沒時間回覆老師的話,可以等有空時再回應。重要的是讓老師知道你們在家都安好。」

  給予孩子適當的空間及時間,讓孩子做完自己想做的事情後,再回覆老師的訊息,這樣的關心,大孩子不會有太大的壓力,也非常願意天天回應老師的點名;年紀小的孩子,知道老師不管再忙,都一定會給予回應。信任,就在這一點點的等待時間中累積下來。

 

走進孩子的心|看見孩子課室外的樣貌

 

因為停課,我們開啟了線上陪伴關懷之路,老師們有更多機會接觸到家長,也看見孩子平日在教室外的成熟與貼心。

  一位陪伴老師分享自己據點的孩子,在班上總是省話一哥,對於班上的活動參與,總是默默的退到一旁。對於陪伴老師的關心和詢問,孩子總是以非常簡短的字句回答。現在透過視訊或是訊息的方式聯絡,會不會在三秒之內被孩子「句點」?

  然而,出乎意料之外,家長對老師的電話關懷,熱心分享孩子的狀況:因為疫情,媽媽和孩子一起待在家裡照顧失智的爺爺。有一天,爺爺因為在家太無聊,趁大家不注意的時候,跑出去閒晃走失,全家人耗了很大的心力,好不容易才找回爺爺。隔天起,這個不善表達的孩子,主動搬了小椅子坐在家門口,防止爺爺再度走失。

  老師擔心電訪聯絡時的「冷場」沒有發生,在與家長的聯絡中,了解到更多這個在教室中不多話孩子的貼心。日後回到教室,要如何進入孩子的心,老師終於找到新的方式。

  黃爺爺之家的陪伴,包含作業陪伴、多元課程、體能課及營養照顧。因為疫情的關係,黃爺爺之家改採線上關懷,少了體能課及點心提供,而多元課程及作業陪伴因遠距的關係,在效能上也打了折扣。但是陪伴孩子成長,給孩子一個「家外之家」的初心沒變。我們從孩子及家長的回應,可以發現,透過線上關懷及電話,「黃爺爺之家」真的是一個讓孩子及家長可以安心及放心的家。

Scroll to Top